站在齐奥塞斯库坟头前
齐奥塞斯库王朝已经复灭并被载入史册。真可谓“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大浪淘尽各类英雄。亘古及今,尚无万寿无疆的帝王,也无永不凋谢的鲜花,更无长歌不散的宴席。总之,一句话,地球离了谁,都会照样转动。
本文转自《世界博览》2016年第1期,原题为《罗马尼亚风云亲历》
自1988至1996年,我作为外交信使5次出差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在此期间,罗马尼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众所周知,1989年12月,罗马尼亚政局突变,爆发了反对齐奥塞斯库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忠于齐奥塞斯库的内务部部队与支持示威群众的国防部所属部队在首都布加勒斯特为争夺国家电视台、党中央大厦等要害部门进行了激烈战斗,动用坦克和大炮,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2月25日,执政24年的共和国总统齐奥塞斯库与其夫人被枪决。
乘坐罗航的难忘经历
1988年10月30日,我由莫斯科乘罗马尼亚航空公司RO208航班飞布加勒斯特。乘客中有中国党的工作者代表团。苏制伊尔18型客机属于涡轮螺旋桨式飞机,我首次乘坐,对其性能毫不了解。起飞后发现,该机型噪音大,机身颤抖。机身密封差,耳膜压力大。机上服务极差。空姐端上来的红苹果,疤拉瘤星,个头又小,坐在我身旁的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局长误以为是石榴!
当时,罗国内经济十分困难。为了偿还外债,把好水果拿去出口,把次等品用在国际航班上,已经到了顾不上脸面的地步。当然啦,罗马尼亚人并不像中国人那样要面子。从莫斯科到布加勒斯特飞行3个多小时。飞机降落时正赶上降雨。机场仅派来一辆巴士车接几十位乘客,车里挤得一塌糊涂,而另一辆巴士车只接9位中国党的工作者就开走了。这就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习惯作法,以官为本,论级别、讲待遇,还高唱革命同志一律平等。
机场入境处设有安检,对罗本国乘客检查甚严,随身物品都要细查。但是机场边防和海关工作人员对中国人十分热情友好。
布加勒斯特市场巡礼
据我观察,1988年10月,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市场上的商品比莫斯科和华沙丰富。商场里的衣、帽、鞋、袜和其他日用百货品种齐全,服装款式比莫斯科多,价格不高。一套混纺面料西装(三件套)标价1500列伊,女大衣300—1000列伊,兔皮帽160—200列伊,琥珀项链一条1200—1500列伊(珠子属于不规则型),而且服装和日用品基本上都是国货,供应还算充足,尚未出现排队抢购现象。罗马尼亚人的平均月工资为3200列伊(1988年10月31日美元与列伊的比价为1=70—87)。
当时市场上供应紧张的商品主要是肉、禽、蛋和新鲜水果等。我在商场副食部看到有数百人排队购买猪肉和肉制品。猪肉每公斤70列伊,肉肠每公斤最高65列伊。另一处排队购买黄油,每人限购3小块,但是食油供应充足,各种葡萄酒应有尽有,各种水果罐头很多,无人问津,只是新鲜水果已经脱销。好的出口了,偶尔有些残次水果上市。中国大使馆的官员们已有数月没有吃到新鲜水果了。据说,购买面包和蔬菜也开始排队。罗马尼亚人有房子住,水平不低,有衣穿,有小汽车,能吃饱饭,要想吃好费点劲。
罗马尼亚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比较发达,盛产水果。粮、油、糖自给有余。棉纺织品和成衣可供出口。在莫斯科市场上有罗马尼亚出口的服装。据说,罗供应紧张是由于偿还外债造成的,若干年前,罗欠外债100多亿美元,到1988年仅剩20多亿美元。据称,齐奥塞斯库让老百姓勒紧裤腰带,多出口一些副食品,多换些外汇,尽快把外债还清,然后再好好治理国内经济。出发点是不错,可把罗老百姓害苦了。
1984年,罗人均GDP为2330美元,1988年有所下降。总而言之,他们的日子比我们中国人好过得多。198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1066元人民币,约合286美元(比价为1美元=3.72元人民币)。1988年北京市每人每月供应猪肉2市斤。这样一比可见罗马尼亚的经济状况还不是一片漆黑。
缺电不供暖 百姓度日难
1988年10月30日,我一入罗马尼亚国门就发现,机场大楼内灯光暗淡,多数电灯或更确切地说,有70—80%的电灯未开,因为电力紧张。布加勒斯机场坐落在该市北郊,距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仅15公里而机场路路灯已经全部停用,黑乎乎一片,民房里的灯光十分微弱。
11月2日上午,我们乘罗航飞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我发现机场候机楼里没有暖气,室温很低,可以看到自己呼出的寒气。机场工作人员身穿厚厚的棉大衣或呢子大衣,脚穿长筒靴。候机乘客一个个都冷得哆哆嗦嗦。据说,只有寒冬到来之后机场才开始供暖。我们事先不知情,身上穿着单薄,在机场着实被“冷处理”了一次。候机厅里摆放着一株香蕉树,由于低温,只剩下一片破败不堪的叶子。有人打趣地说,它就是罗马尼亚经济的缩影。
布加勒斯特位于北纬44°26′,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由于能源紧张,入冬以来,市民家中没有暖气。这对罗老百姓而言将是一个十分难熬的冬天。市民家中既缺电(每月每户供给20多度电),又无暖气,这样的日子罗马尼亚人民还能撑多久?
布加勒斯特
但是,中国大使馆内有暖气。据说,使馆与齐奥塞斯库的官邸同属一条热力管道。有人戏言,如果这条管线也停止了供暖,罗马尼亚也就改朝换代了。
战斗后的凄凉景象
1990年3月27日我第二次来到布加勒斯特。时值初春。布市处处繁花似锦,娇黄的迎春花和紫玉兰正在争娇斗艳,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春。但是布加勒斯依然沉浸在悲痛之中。事变虽然已经过去3个多月,而人们对死者的悼念活动仍然在进行。从电视台大楼到国家中央图书馆一带的大街上摆设了若干处追悼死者的公祭点。到处可见花束、松枝花环和正在燃烧的白蜡烛。我见数位手持燃烛的老妇正在默默祈祷和落泪。
争夺中央电视台大楼的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可见电视台附近有数幢小楼的墙面上弹痕累累,多如筛孔。部分墙皮被打落,有两三栋小楼屋顶被炮弹炸塌,露了天。幸好,电视台大楼尚未遭到严重破坏。国家中央图书馆被炮弹击中,有数层起火,许多珍贵书籍被焚毁,外墙和窗框被燃烧的痕迹亦然清晰可见。附近一栋大楼的铁栅栏上插满燃烛和鲜花,旁边恰巧有一株紫玉兰正在盛开。
有几位衣着褴褛的老妇正在兜售蜡烛和鲜花,乘机挣几个小钱。罗马尼亚外交部大楼正门外广场上停放着数十辆装甲车,荷枪实弹的军人正在沐浴初春的阳光。好奇的市民前来围观并以装甲车为背景拍照。军人们不以为然,也不阻拦。我也大着胆子走过去拍下这具有历史性的场面。布加勒斯特街头盛开的紫玉兰,公祭点上燃烧的白蜡烛,默默祈祷的市民和坦克车构成一幅令人心酸的新春图。
站在齐奥塞斯库坟头前
1995年我又一次来到罗马尼亚。4月19日,我们乘机前往布加勒斯特郊区一座大型公墓参观。荷枪实弹的守门人见我们乘坐的是外交车便很客气地放行。使馆的罗马尼亚雇员司机帮助我们在成千上万座坟墓之中找到了齐奥塞斯库的坟头。但确切地说是一个小土堆,墓穴占地约2平米,坟土上插着一根十分粗糙的木制十字架和一块水泥牌,上书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疏松的坟土上插着数支鲜花。当我们抵达时,有一位老妇正在点燃洁白的蜡烛,嘴里似乎在祈祷。距老齐的坟头约20米是他夫人的坟堆,也插有一个同样的十字架和水泥牌位,坟土上也插着鲜花和燃烧的白蜡烛。昔日不可一世的齐夫妇转眼化作一堆黄土。真可谓兴亡自古漫成悲,物换星移几度秋。
齐奥塞斯库之墓
是什么人堆起了齐奥塞斯库的坟头,不得而知。坟堆里有没有齐夫妇的尸体,也不得而知。但是,当局能容忍百姓们这样做,罗马尼亚改朝换代也没有千百万人头落地,堪称现代文明与进步。
我本人与老齐夫妇有过一面之交。20世纪80年代初,齐夫妇到瑞典访问时,瑞典国王在王宫举行的招待会上,老齐夫妇与中国大使曹克强有过简短交谈,我在场作翻译。齐夫妇留给我的印象尚好,穿着朴素、态度谦和友好。然而,他的可悲结局决非偶然,是他长期犯错误而又执迷不悟的必然结果,既有个人因素也有体制原因。
齐奥塞斯库于1918年出生在奥尔特县斯科尼切什蒂村。1939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曾经两次被捕入狱。1945年当选为罗共中央委员。后来当过农业部长、武装部队副部长。1954年当选为罗共中央书记。1965年当选为罗共中央总书记。
1974年3月28日,齐奥塞斯库就任总统,以后数次连任,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他逐步走上个人专制和个人迷信的道路。他长期脱离实际,执行过“左”的经济政策。自80年代以后,罗经济每况愈下,齐对群众呼声充耳不闻,拒不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
由于能源紧张,1987年11月11日,齐签署招民怨恨的限制天然气和电力消耗的法令,仅在寒冷的11月至12月,每月向每户供给20多度电。人民对工资不断降低。商品供应紧张、停电停气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987年11月15(星期日)强令布拉索夫“红旗”汽车厂职工加班工作,结果导致数千工人走上街头示威并喊出了打倒齐奥塞斯库的口号。面对群众的不满情绪,齐既不思过,也未采取任何平息众怒的办法,在民怨沸腾声重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齐奥塞斯库王朝已经复灭并被载入史册。真可谓“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大浪淘尽各类英雄。亘古及今,尚无万寿无疆的帝王,也无永不凋谢的鲜花,更无长歌不散的宴席。总之,一句话,地球离了谁,都会照样转动。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